2021年全国40个重点城市人口增量:武汉第一,北上广深加起来仅增12.48万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人口数据后,各地数据陆续出炉。
根据2021年全国40个重点城市(包括主要一二线城市、全球部分主要经济城市和一线城市)人口数据统计,有14个公布数据的城市人口增幅在10万人及以上,其中武汉、成都、杭州、Xi安位列前四,增幅超过20万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没有进入前20。
需要注意的是,昆明、大连、哈尔滨、长春等重点城市2021年的人口数据尚未发布,未纳入统计。
成都、杭州位列增量前三。
在统计的40个城市中,2021年人口增长前十的城市分别是武汉、成都、杭州、Xi安、南昌、长沙、青岛、宁波、郑州、贵阳。
2021年,武汉新增人口超过120.12万,居全国首位。此外,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武汉常住人口1244.77万人,郑州以1260.06万人首次超越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到2021年,武汉将超过郑州成为中部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郑州(1274.2万人)将退居中部第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莉娅对第一财经分析。2020年,武汉受疫情影响较大,很多工地和企业关闭。有的人走了之后就没回来,或者虽然回来了,但是不符合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常住人口“居住半年”的登记条件。疫情过后,尤其是2021年,武汉经济带血复苏,大批出了国的人又回来了。不仅是省外的人在回流,湖北各市州也有很多人流向武汉。同时,很多大企业的第二总部都设在武汉,光谷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聚集,让很多大学生留在了武汉。
2019年起,武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进步很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增数分别为881家、1842家和289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151家。2021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
近年来,武汉光电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三大万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中小尺寸显示面板、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北斗+产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得益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排名前五的武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中国就业。
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2119.2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24.5万人,增长1.17%。
2021年,成都GDP达到19916.98亿元,位居全国第七,距离2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2021年,成都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数达到78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3.9%。科技创新板新增上市和过会企业11家,居中西部地区首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成都大量人才的聚集。
杭州是前五大增量城市中唯一一个位于东南沿海的城市。2021年,杭州净人口达到23.9万,占全省三分之一。杭州市规划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唐海如认为,杭州人口净增量总量仍然很大,这也说明杭州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需要新的劳动力支撑。未来,杭州将更多地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进一步与实体经济结合,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推动杭州的数字化发展。
增量超过20万的是Xi安,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排名前五的城市,Xi安的高科技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近两年,Xi安高新区新增上市公司18家,占Xi安新增数量的90%。
去年南昌人口增加18.25万,排名第五。相比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南昌排名靠后。从综合实力来看,南昌在中部省会城市的“存在感”有待提高。但近年来,随着南昌加快建设强省,南昌对省内人才和人口的吸引力在不断提升。
情况和贵阳差不多。2021年4月,贵州出台《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确保贵阳成为国内生产总值7000亿元以上、排名27%以上、城镇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2021年40个重点城市常住人口
北上广深共增加12.48万人。
在统计的40个大城市中,共有14个城市的人口在2021年增加了10万或更多。此外,苏州、合肥、济南、佛山增加9万人以上,南宁增加8万人以上。整体来看,增量较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部分环一线城市。
2021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没有进入前20。其中,广州比上年增加7.03万人,深圳增加4.78万人,上海增加1.07万人,北京增加0.40万人。也就是说,2021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仅增加12.48万。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2021年北京统计公报》和《2021年北京统计年鉴》发现,北京常住人口在2016年达到2195.4万的峰值后,已经连续5年下降。2017年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分别为2194.4万人、2191.7万人、2190.1万人、2189万人和2188.6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1万人、2.7万人、1.6万人、1.1万人和0.4万人。
2021年末,上海常住人口2489.43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比2014年增加22.37万人,7年间年均增加约3.2万人。
此前,广深的人口规模远小于京沪,可以容纳较大的增量空间。再加上广深的落户门槛相对宽松,所以广深的人口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深圳和广州增量排名前两位,十年间分别达到713.65万人和597.58万人。也就是说,过去十年,深圳每年增加70多万人,广州每年增加近60万人。但到2021年,深圳和广州的新增人口将分别只有4.78万人和7.03万人。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彭对第一财经分析表示,疫情以来,像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受到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广州、深圳的很多服务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大,对很多从业人员的影响很大。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拥有中国最好的专业批发市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广州共有专业市场713个,市场商户80余万。在疫情影响下,包括荔湾、越秀在内的很多批发市场和商户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鹏鹏说,贸易、餐饮、酒店等吸纳就业较多的服务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虽然制造业受疫情影响较小,但近年来珠三角的“机器换人”、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等产业转型,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
像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更高,生活成本更高。同时,近年来随着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业人员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分析,近年来,广东不少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城市人口变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深圳和广州前十年增长很快,但这种增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目前一线城市尤其是城区的城市人口规模非常大,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
以深圳为例。去年6月1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到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控制在1900万。这意味着,未来15年,深圳人口增长空间不足150万。
牛凤瑞说,本世纪第三个十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城市的发展阶段不同,每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也不同。相对于四大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处于人口加速集聚阶段,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期。牛凤瑞还表示,人口流动和集聚的背后是产业、经济和各种要素的集聚,包括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厦大经济系丁表示,近几年包括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就业机会很多;这些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不错;相对于一线城市,房价没有那么高,容易落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yxinw.com/5351.html